- · 《黑龙江民族丛刊》刊物[08/03]
- · 《黑龙江民族丛刊》征稿[08/03]
- · 《黑龙江民族丛刊》投稿[08/03]
- · 《黑龙江民族丛刊》数据[08/03]
- · 《黑龙江民族丛刊》栏目[08/03]
作为当代大学生怎样践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折叠1052年,调任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十二月
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折叠1052年,调任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二,代表作品: 个人觉得岳阳楼记是最出名的,可以和滕王阁一比高下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戍边时候写的,表达了在边塞的将士的英雄气概和艰苦生活,除了爱国情怀,也表达了思乡之情。
江上渔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诗歌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的这首词描绘的是秋景,画面壮阔,没有颓唐哀伤之情,和下阙的思念家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幕遮·碧云天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写景阔远而浓丽,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衬托了离情的忧伤,又使所抒之情柔而有骨,诚挚而不颓废。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是真情流溢的大手笔。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宋代: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痴騃(chī ái):不慧;愚蠢。尪悴(wāngcuì):瘦弱憔悴。
这首词是范仲淹跟欧阳修诉衷肠。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范仲淹在贬谪之地却没有一直惆怅,而是关心民生疾苦,为百姓做实事。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代: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
庆历五年的时候,范仲淹就遭到了贬谪。在离开京城之前,在宴席上写了下面这首词给欧阳修。
还会有许多民间书法高手?
为什么有了书法家协会,还会有许多民间书法高手?
书法协会是书法爱好者的家园,在书法协会里可以结识书法同道,交流书法艺术,一般情况下书法爱好者都会向书法协会靠拢。现行书法协会有书法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县(区)书法家协会,有些还设立了乡镇一级书法协会。书法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申请加入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书法协会。书法协会在引导会员朝着传统的经典的书法碑帖方向学习,走一条比较不会走弯路的学习路子。
从题目“为什么有了书法家协会,还会有许多民间书法高手”理解,“民间书法”是指没有加入书法协会的书法爱好者。俗话说高手在民间,指的是很多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往往就是高手。我们不能说没有加入书法协会的人书法水平就不高,其实他们当中许多人同样具有相当不错的水平,只不过是他们没有加入协会而已。我想原因如下:
1、他们没有作品参加书法协会举办的书法展。一般的协会加入的条件之一是要参加他们协会组织的展览两次以上。他们或许是不知道书法展览的信息,或者是认为自己的水平不够,没有投稿。没有投稿就不会有入展,更不用说入展两次。
2、他们纯粹就是将书法当成一种消遣,专心写好自己的字,并不理会外面书法圈子的事,即使知道有书法展之类的事也不会去参加。
文章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网址: http://www.hljmzckzz.cn/zonghexinwen/2022/1221/2053.html
上一篇:方姓氏起源是什么(民族丛刊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