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龙江民族丛刊》刊物[08/03]
- · 《黑龙江民族丛刊》征稿[08/03]
- · 《黑龙江民族丛刊》投稿[08/03]
- · 《黑龙江民族丛刊》数据[08/03]
- · 《黑龙江民族丛刊》栏目[08/03]
方姓氏起源是什么(民族丛刊毕业论文参考文献(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由于沙州为河西地区文化、宗教的中心,唐人家族保存最完整,文献资料也最多,因此沙州成了窥见吐蕃在河西统治的窗口。 本文就以吐蕃在沙州的统治
由于沙州为河西地区文化、宗教的中心,唐人家族保存最完整,文献资料也最多,因此沙州成了窥见吐蕃在河西统治的窗口。
本文就以吐蕃在沙州的统治为案例,讲述河西落蕃数十年的岁月。公元786年,沙州唐人首领阎朝的领导下,以沙州唐人“毋迁它境”为条件,投降了吐蕃(详细内容见《帝国嗜血——沙州之围》)。
吐蕃在占领沙州后,基本兑现了承诺,没有纵兵掠夺,也没有外迁人口,还任命阎朝为“部落使”,协助吐蕃管理沙州民政。
但很快,吐蕃统治者便发现,阎朝在沙州的影响力太大,具备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能力。终究是种潜在的威胁,但即便如此,吐蕃统治者也没有一杀了之。
而是先派他去吐蕃首都逻些(拉萨)觐见赞普,通过往返一年多的时间来冷处理。
等他返回后,吐蕃人暗中买通了阎朝的侍从,让他在阎朝的靴子里不断洒下慢性毒药。毒药通过皮肤吸收,阎朝的身体也就慢慢虚弱下来,最终毒发身亡。
由此可见,吐蕃在统治河西期间,虽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却依旧尽量避免和当地豪族正面,而是通过拉拢的手段,使其协助推行统治。
与阎氏家族相类似的,还有张、阴、索、李等河西大族,他们的家族成员均累世在吐蕃河西中为官。
其中,河西阴家的经历颇有代表性。阴家自称出于南阳新野,自隋朝以来便活跃在沙州地区,到吐蕃占领之前,已是有名的敦煌大族。
阴伯伦的祖父阴瑗嗣,官至唐朝正议大夫、检校豆卢军事、兼长行坊转运支度等使、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开国侯。
其父阴庭诫,为唐朝左晓骑守高平府左果毅都尉、赐紫金鱼袋、沙州乡贡明经。
阴伯伦本人则是唐朝的游击将军、丹州长松府左果毅都尉、赐绯袋、上柱国。
不幸的是,阴伯伦所处的时代,正在沙州陷蕃前后。其虽在阎朝率领下,积极参与了抵御吐蕃的军事行动,并立有战功。
但一人、一家族,一州之地,均无力改变天下大势。沙州在经历十一年之围后,弹尽粮绝,外援无望,不得不与吐蕃人献血为盟,举城投降。
阴伯伦也,含泪“屈膝两朝之主”向吐蕃人称臣。吐蕃人对阴氏家族颇为看重,任命阴伯伦为“沙州道门亲表部落大使”,并赦免了阴家的十一税。
这使阴氏一门,“六亲当五秉之饶”,坐拥良田万亩,杏桑万株,还拥有四座庄园和无数的牲畜。
但家族繁盛的背后,却不能抹去之名。到阴伯伦长子阴嘉政晚年时,心中的块垒实在无法消除,但又受制于人无可奈何,只能转向寻求心理慰藉,便与其弟一同在敦煌莫高窟开掘功德窟,以减轻心中的负罪感。这便是有名的敦煌第231窟。
敦煌第231窟壁画
于此类似,吐蕃占据河西期间,鸣沙山上凿石之声不绝,画师烛火昼夜不息,很多供养人都是与吐蕃合作的河西大氏族。
而其中,张氏家族的成员张谦逸,官至沙州大都督,为唐人所能担任的最阶。
张谦逸死后,其官职父死子继,张议潮续任为沙州大都督。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张议潮同沙州副都督安景旻、沙州副千户长阎英达,共同举起了归义军大旗。只一日,便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沙州城,完成了几十年来河西唐民的夙愿。
可见,虽然拉拢河西望族,确实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但只要吐蕃控制能力下降,这种的破坏力,也一样非常巨大。
敦煌第231窟壁画
吐蕃对沙州大族的拉拢,只是其统治手段之一。在其统治沙州的几十年中,对原有的唐朝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以适应吐蕃王朝固有的管理模式。综合来看,吐蕃对沙州的制度修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废弃唐朝行政体制,改设代之以部落制。
2、推行自己的官僚体制和等级制度。
3、改唐朝均田制为“计口授田”。
4、辫发文身和推行藏文
第一点、废州县制,行部落制。唐朝地方行政区划是道(府)、州、县三级,县以下设有乡、里。
沙州属县一级单位,下设有13个乡。吐蕃占领后,废除了原有的13个乡,代之以部落制,以与吐蕃本土的管理相似。
其最基本的单位是千户(部落使),千户之下是小千户(五百户组织),设小千户长一人。小千户之下为百户(将头),最小的基层组织是十户,设十户长。
吐蕃对沙州唐民的部落设置,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时期)。每个时期,根据不同的政治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吐蕃占领的初期(786--790年),吐蕃最初设立了乡部落、僧尼部落和道门亲表部落。
文章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网址: http://www.hljmzckzz.cn/zonghexinwen/2022/1212/2052.html